Q1 什麼是離岸風力發電?

離岸風電指的是在海域或水域地區,包括海上、峽灣及湖泊等,以風機陣列形成離岸風場,並仰賴風力推動風機運轉產生電力。以台灣為例,發展離岸風電的最佳地點為台灣西部的台灣海峽。

Q2 離岸風場是由什麼所組成的?

離岸風場主要由離岸風機、海底基樁、連結件、海上變電站、海底電纜、陸上電纜以及陸上變電站等硬體構成。離岸風場所產生的電力將會透過海上變電站收集且升壓之後,經由海底電纜傳輸至陸上電纜,最後併聯至台電於各地的陸上變電站。

Q3 什麼是裝置容量和容量因數,跟發電量有什麼關係?

裝置容量
電廠能產出的最大電能,通常以MW(百萬瓦;另有以GW為單位者,相當於1,000MW,是謂十億瓦)計算。

容量因數
指單位時間內裝置容量與實際風場發電量的比率,介於1和0之間,以百分比表示。不同的發電設備有不同的容量因數,以台電估算105年各類發電設備平均容量因數為例,台灣主要電力來源其中核能可達67.6%、火力可達68.07%,水力達35.71%;其中,再生能源因受限於自然環境發電所以容量因數相對較低,以台灣彰化地區離岸風場為例,據估計平均容量因數應在25%~50%之間。

發電量
指單位時間電廠能產生的電能,與容量因數有關,台灣常用的一度電係指1kWh,即為每小時產生1,000瓦的電能。

Q4 什麼是電網併聯?

在離岸風場中,電網併聯代表將電力經由陸上或海上變電站的蒐集、海底電纜及陸上電纜的傳送、一直到連結於陸上變電站。台灣的陸上變電站皆由台電公司經營,一般民眾所使用的電力由台電公司負責配置與傳送。

Q5 離岸風場和台灣西濱沿海的陸上風場有什麼不同? 台灣適合發展離岸風場嗎?

民國91年台灣第一座陸上風場落腳於澎湖中屯,十年期間共開發約20座陸上風場,累計裝置容量近400 MW,平均一座風場之裝置容量僅約20 MW,主要即因台灣地狹人稠,具有良好風力資源的陸上風場有限,因此風場場址分佈零散,且每個風場適合開發的區域亦屬小規模,因此較無經濟規模。

反觀規劃於台灣海峽的離岸風場,由於其特殊地形,狹管效應導致海上風力強勁且穩定,賦予台灣極佳的離岸風場開發條件,再加上台灣海峽幅員廣大,因此可以有效規劃大規模的風場場址,每個風場的裝置容量多以數百MW計算,提供更多潔淨電力給台灣的民眾使用。

Q6 離岸風場會影響到船舶運行、漁業活動或任何環境生態嗎?

在台灣進行離岸風場開發必須先取得經濟部能源局的「籌設許可」,其中規範了許多要件,在風場規劃初期即會排除船舶、飛航及國防軍事等敏感地區,且透過環境影響評估瞭解離岸風場對於該海域的影響,進而提出減緩或解決方案。

此外,離岸風場的每支風機使用海床的面積有限,且施工期間相對較短,只要在施工期間做好完善的配套措施,完工後每支風機反而可以成為海中生物棲息、繁殖及覓食的良好場所,因此整體影響相對較小。

Q7 台灣常有颱風跟地震,這會對風機產生影響嗎?

風機僅在一定的風速區間才能運轉,因此當風速過大,例如超過25米/秒時,風機就會自動偵測並停止運轉,並同時調整風機方向與葉片角度以避免正面承受過大風力, 另一種方式是在颱風來臨前直接手動停止運轉,亦可降低颱風對風機的損害。此外,風機有等級之分,台灣對風機的要求都是IEC Class IA,也就是最高等級的風機,因此已考慮台灣特殊情況來選擇合適的風機。

離岸風機是建置在海上,與陸上風機不同之處在於大部分都需要海底基樁立足在海床之上,以支撐海平面以上的風機。地震由於震源以及強度不同,對不同地區的影響也不同,因此只要運用地震資料來設計合適的海底基樁強度,並考慮海底基樁與離岸風機的結構應力關係,即可有效預防地震所造成的影響。

Q8 離岸風場建好後如何進行維護?

風機內部會設置遠端監控系統(SCADA),並透過光纖網路傳輸,將風機內部得到的即時運轉狀態傳送回至陸上運轉維護中心。因此透過運維中心的電腦設備可以馬上了解各個風機的狀態,以利安排進行維修。

當風機需要維修或定期保養時,會透過人員運輸船(CTV)將風機維修技師送往風場進行檢測維修工作。依照風機需要維修的狀況不同,由運維中心安排特殊的船舶和零件,以及有專業認證的合格技師,依照安全標準作業程序執行維修工作。

Q9 我們日常中所使用到的電力是否能選擇使用離岸風電?

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是由台電公司負責傳輸及分配,因此民眾無法自由選擇使用離岸風電或其他來源所產生的電力。然而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規定,台電公司有義務要收購再生能源所產生之電力,因此未來離岸風場商轉後,大家所使用的電當中,就會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離岸風電的電力。